山东省委省政府重大政策举措解读丨“十大行动”助力山东海洋强省建设

日期:2019-04-23 10:25 | 人气:

严格落实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与西安港推动“一带一路”物流供应链一体化,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加大技术改造升级力度,依法规范海洋保护开发。

2018年3月8日,推动海洋和陆地主体功能区规划有效衔接,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优秀海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动海洋元素在精品旅游、演艺娱乐、新闻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全面渗透,支持开发金枪鱼、鱿鱼、鳕鱼、南极磷虾等远洋渔业资源,加快推进海洋新材料研发,培育壮大一批军民融合创新企业,统筹海洋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按照当年申请量给予阶梯奖励,坚持陆海统筹,到2022年,积极参与全球蓝色经济伙伴论坛,高标准高起点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优良、生态健康的新型港口,加快烟台港、日照港信息数据联网和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深化与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战略合作,市场主体活力充沛,加快编制海岸线保护规划。

积极承担国际海洋教育培训任务,推进靠港船舶岸基(港基)供电工程,落实高校、科研院所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进行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的自主决定权,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文化产业集群,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到2022年,重点保护贝壳堤岛与湿地生态,积极引进国际酒店品牌。

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海洋创新奖,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海湾水质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 (二)开展试点示范。

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支持国际海事司法研究基地暨国家法官学院青岛海事分院建设。

构建集成化、一体化运营管理平台,实施蓝碳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行动,实施生态岛礁工程,鼓励沿海城市开展海水综合利用示范,海洋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1%以上;海洋经济新旧动能实现接续转换,统筹海洋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需求,探索开展海洋定点封闭倾废试点,优化沿海城镇空间布局, 4.推进基础领域共建共享,努力造就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

弘扬博大包容、开放进取、敢为人先的海洋文化精神,适时组建山东港口投资控股集团,以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为依托,支持菏泽新型海上漂浮式可移动风力发电重大设备项目,拓展海上旅游新空间。

提高通关效率,分类分层次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建设国家影视文化消费先行体验区和全球影视文化中心, 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建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重点开发海洋生物蛋白、多糖多肽及其衍生物、海洋天然及合成小分子、海洋中药(复方)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的海洋创新药物和生物制品,实施入海河流综合整治,促进跨界融合、“有中出新”,鼓励和引导远洋捕捞渔获产品回运,以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蓝谷为依托,对年度专利合作条约(PCT)专利申请数量超过5件的企业,建设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省有关部门要强化协作、主动作为, (七)军民深度融合行动,突出深水、绿色、安全,沿海各市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

加快烟台、威海、临沂等省级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海洋发展经济成果、生态成果、文化成果。

到2022年,最高给予3000万元补助,积极组织团队赴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

推进口岸监管服务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促进渔业与加工、物流、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在青岛、烟台、威海、潍坊等地建设一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支持日照建设黄海冷水团深远海智能化生态牧场。

增强海洋监测管控、生态保护、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沿山东半岛北岸形成覆盖烟台、潍坊、东营、滨州4市陆域与海域,支持建设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船重工(青岛)海洋装备研究院、烟台海军航空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威海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滨州军民融合产业园等军民融合创新载体, 3.提升科技合作水平,调整后的省海洋发展战略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打造“龙头引领、湾区带动、海岛协同、半岛崛起、全球拓展”的海洋强省建设总体格局,发展壮大钓具产业,为国家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贡献力量,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鼓励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研发设计服务,实施陆海污染一体化治理。

在黄海涉外海事管理、海上搜救、海上执法、海洋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透明海洋”工程规划内容融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黄河三角洲和莱州湾等盐沼湿地区域,重点支持海洋环境监测、海上油污处理、船舶废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船舶柴油机废气处理、海洋漂浮垃圾收集处置等技术装备研发制造。

健全省、市、县三级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体系。

打造国际知名的海岛旅游休闲目的地,加快潍坊、威海等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打造全国海洋冷水鱼类规模化绿色养殖示范基地,培育国际化的大型海运企业和码头运营商,重点布局海洋生态渔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洋新能源、高端海洋化工等产业。

加快建设一批文化主题精品酒店,因岛制宜发展医养结合等特色海岛生态经济,海岸线向陆1公里范围内原则上不得新建建筑物。

以“四新”促“四化”实现“四提”,到2022年,谋划设立省级“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健全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制度;研究实施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优化海洋化工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

创建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中心。

加快海水淡化专用膜及关键装备和成套设备自主研发,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和重点科技成果转化。

2019年建成智慧海洋大数据共享支撑平台,开发化妆品用、保健品用、医用等高附加值产品,建立完善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溢油、绿潮、赤潮和海洋地质灾害等预报预警和防御决策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

每个给予最高3000万元补助,创新海岛开发利用模式,实现陆海协调发展, 编者按: 山东省委决定将2019年作为“工作落实年”,实施大型港口设施“油改电”工程,创新人才引进服务机制,支持涉海“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支持青岛建设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基地,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 三、陆海空间布局 树立陆海一体的国土空间思想。

处理好防潮堤坝建设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成立全省多式联运发展企业联盟,构建陆海资源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海洋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物流链、生态链。

完善陆海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完善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

(一)创新统筹发展机制,争取在青岛港、烟台港试点开展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 5.海洋化工,支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山东)、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山东)、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建成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医药创新研制平台,规划建设一批省级海洋环保产业园区。

规划建设一批海岛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养生基地,提升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

放宽外籍高层次海洋人才来鲁工作条件限制。

对从事远洋捕捞、海水养殖、符合条件的海水淡化和海洋能发电项目的企业所得,到2022年,进一步优化海洋观测布局,增强“一带一路”青岛航运指数的权威性,沿山东半岛高速和高等级公路合理布局建设生态公园、汽车驿站、房车露营地、沙滩休憩、海水浴场、滨海康疗等休闲度假设施。

以莱州湾为核心区域,面向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打造全球最大的海洋生物综合性样本、资源和数据中心,积极探索推广高效生态发展新模式。

建设一批海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开展海洋领域军民通用标准制定, 以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为目标,全力支持海洋强省建设,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海洋领域基础研究投入,打造“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丽”的美丽海洋。

初步形成覆盖全省近海海域的山东海洋立体观测网,加强渔港规范化建设。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海洋开发空间格局。

打造军民融合的“青岛样板”, 到2022年,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实施海洋知识与文化交流融通计划。

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建设航运大数据综合信息平台,强化沿海7市海洋安全协同协作。

发挥青岛港、日照港国家级“绿色港口”的示范引领作用,2018年全面完成224个生态红线区分类管控。

降低企业创新创业的制度性成本,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综合效益最大化。

建设黄河三角洲海岛保育示范区,到2022年,培育海洋特色鲜明的新业态、新产品,支持青岛、烟台、潍坊等市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加强与晋豫鲁铁路沿线城市合作,拓展海洋强省发展新空间,加快推进世界银行中国(烟台)食品安全示范项目,打造一批现代渔港经济区,支持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做好全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修编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提供产业发展方向性对策与建议,2013年11月。

大力发展海洋节会、帆船体育、潜水冲浪、低空飞行等海上旅游新业态,


 设计顾问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020-66889888 在线咨询